铜鼓嶂吟

刘柏青草于雪筠轩


云外矗奇峰,巉岏乱几重?

天池何浩渺,狮象自豪雄!

雾锁层林碧,霞蒸晓日红。

晴霄斜雁字,肃涧杳禅钟。

虹饮金樽峭,筇攀佛手崇。

龟蛇横仄径,石室叹神工。

虎啸千寻瀑,龙鸣万壑松。

迷花蜂蝶舞,喧鸟岫岩空。

古道西风里,马坪残照中。

洪荒余胜迹,孰个识真容?

望月徘徊久,冷蛩吟未穷。

 注:铜鼓嶂位于丰顺县北部,主峰海拔1559.5米,比东岳泰山还高,为粤东最高峰。有“飞岩日出”“神奇佛光”“高山平湖”“狮象回头”“金樽倒挂”“玉石佛手”“金龟下山”“仙人取宝”“飞瀑溅玉”等自然奇观。太平天国古战场、铜山佛国、高山围龙屋等,乃此处人文景观。


读刘柏青《铜鼓嶂吟》

徐建辉


《柏青诗文稿》收入了作者146首“敲金戛玉,意象恢宏”的诗作。其诗“词意清正,雄浑高远,自适快然”,使读者赏心悦目。特别是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更是“立意新奇,格调高远”。《铜鼓嶂吟》这首五言排律尽情歌颂了粤东第一高峰铜鼓嶂的雄奇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山河的热爱和历史的感慨,全诗语言精炼,对仗工稳,虚实相衬,令人叹服。

铜鼓嶂,是粤东旅游名胜,重峦叠嶂,壑谷幽深,飞泉流响,松林仄径,尽显山色之雄奇壮丽,古寺、古战场、围龙屋等云踪胜迹,又赋予其饱满的人文气息。古往今来,描绘铜鼓嶂的诗篇不少,而这首排律《铜鼓嶂吟》却是独具一格的。

该篇开头“云外矗奇峰”凌空起步,直接描写高峰插入云端的雄壮景象,境界开阔,对全篇描写铜鼓嶂景色和抒发感情起了统领的作用。面对苍茫云海和层峦叠嶂,诗人自然而然地感慨“巉岏乱几重?”。开头的两句诗上句侧重写景,下句藏情于景,或喜或忧的感情就藏在景物里面,可是诗人并未道明,而是有意安排下面的描写和抒情诗句来透露,这种“互藏其宅”的情景相生写作手法给了读者很强的吸引力,渴望进一步窥探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诗人一起寄情山水,感悟人世。另外,诗人巧设开头还表现在善于炼字,一个“矗”字把莲花山脉中粤东第一峰的雄伟气势凸现了出来。“巉岏”是一个组合词,用来形容山、石高而尖锐,使山势的高险和大山上尖峰的峻峭情形跃然纸面。在描摹高山流云的时候,形容词也用得十分贴切,一个“奇”字尽显铜鼓障与众不同的神态,天造地设,鬼斧神工;一个“乱”字写出了乱云飞渡搅蒙了层林叠嶂,把铜鼓嶂写活了。

有了好的开头只是成功的一半,一首好诗还需要作者独具匠心地谋篇布局,以丰富的内容给读者展示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传递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从“天池何浩渺”至“喧鸟岫岩空”共16句,集中写铜鼓嶂的自然景观,寓情于景,深入描绘,既有从大处着笔,也有从小处出发,虚实动静结合,展现一幅天然的山水图画——山是立体的山,水是有声的水,使读者联想万千,彷佛置身其中,从而进入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产生思想共鸣。“天池何浩渺,狮象自豪雄”此联所描写的“天池”就是地质上常见的高山平湖,由于特殊气候,高山上泉水喷涌云雾凝聚,在低洼的地方容易聚水成池,无风时节,波平如镜;有风的时候,波涛汹涌。如果遇上云雾缭绕,则诡异神奇,气象万千,所以诗人喟叹其“浩渺”无穷。“狮象”句描写铜鼓障的另一奇观——“狮象回头”,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站在高山之巅,看到像狮子和大象的大山,诗人又一次放飞想象的翅膀,发出了由衷的赞美。狮象在佛教里称为神兽,狮象来护,暗指铜鼓障是“铜山佛国”,为名山胜地蒙上宗教的神秘色彩,引人入胜。“雾锁层林碧,霞蒸晓日红”,作者彷佛丹青妙手,用绚烂的色彩描绘出了铜鼓障的壮美,雾来山色佳,层林尽染,大山披上了华衣,与蒸蒸日上的红日形成色差,炫人耳目,给人深刻的印象。

另外,“锁”的用法十分确切,而这里的“锁”字刻画的是云雾飘绕地把庞大的铜鼓嶂团团围住,给人一种天地苍茫的景象。“晴宵斜雁字,肃涧杳禅钟”写晴天雾气散去,雁儿南飞,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这时仿佛耳边传来深涧佛寺的阵阵钟声:前句写实,后句写虚,虚实结合融为一体。“虹饮金樽峭,筇攀佛手崇”颇具气势,“饮”字和“攀”字有镂心刻骨的作用,将物象拟人化,颇具气势,值得读者细细品味。“龟蛇横仄径,石室叹神工”两句直写“金龟下山”及鬼斧神工自然形成的石室景观。“虎啸千寻瀑,龙鸣万壑松”与“迷花蜂蝶舞,喧鸟岫岩空”两联连在一起,前一联主要写声,后一联侧重写色,绘声绘色,平添了许多生气。古称“登高能赋”,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指出,“赋既可写景、叙事、也可以述志抒情”。在描摹铜鼓障的景物的时候,诗人不是一味堆叠景点名称,而是根据自己看到的景物引起情思,融情于景,慢慢地透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向读者解答开头设下的疑问。领略毕诸多自然景观,感慨豪雄壮伟的景象后,刘柏青先生的目光移到了“古道西风里,马坪残照中”,笔锋一转,眼前的古道马坪实景,触动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几千年来,对山河主宰权的角逐使得可爱壮丽的山河蒙受战火的摧残,今天,看到太平天国留下的古战场遗迹,对着斜阳古道,诗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人世沧桑变化,朝代更迭,所幸的是诗人重游,江山无恙,面对深邃的历史命题,诗人一时也无法道明,只是巧妙地用一个反诘句“洪荒余胜迹,孰个识真容”来反问自己,反问读者,反问上苍,把无限复杂的思想感情简化,留给读者无限遐思,恰恰是体现了古典诗词言未尽意无穷的特点。

末联“望月徘徊久,冷蛩吟未穷”,让人联想起一个思想者还在孤独地探索,他不满足于简单的思想所得,他和那个发出“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诗人何其相似!举头仰望皎月良久,荒山野岭已经是寒蛩唧唧叫不停了,诗人还在痴痴地思考,思索着宇宙、天人、古今等一系列哲学命题,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有一位古诗评论家说过诗既要有诗的“意境”,又要有诗的“意脉”,所谓“意脉”就是一首诗“意境”的展开过程。对作者来说是把他在诗歌写作中所感受到的东西以一种什么样的次序写成诗句,对读者来说是阅读过程中怎样依次追踪诗句上所表现的诗人心理过程。就像拍电影使用“蒙太奇”手法,画面也要一个前后的顺序问题,观众看了才能在心理把它衔接起来,构成有意味的连续画面。我读《铜鼓嶂吟》就有这种自然景观的连续画面。

《铜鼓嶂吟》从内容到形式,从入诗的进入点到找准诗的形象都显示了诗作者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底和巧妙地把自己的精神寄托融入诗歌的形象别出心裁的构思。诗的语言准确,体现了音乐节奏美。如果是五言古诗,中间就可以转韵。但刘柏青先生笔下的《铜鼓嶂吟》,采用的却是五言排律,从起韵到结束采用一韵到底的形式,法度森严,韵律和谐,抑扬顿挫,令人荡气回肠。

《铜鼓嶂吟》就是一首这样的好诗:全篇开阖得体,铺陈有序,竹节蛇环,起伏有致;佳联叠叠,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