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通讯开栏语
辞赋欣欣,人才济济。辞赋文化,呈蒸蒸日上之势。
辞赋文化公众号与辞赋文化网,今开《辞赋通讯》栏目,旨在联络感情,沟通信息,繁荣创作,增进友谊。编者、作者、读者尽可在此间徜徉、寄语。编辑部活动告知,各地方辞赋信息,作者感言,读者评议,文字图片短视频,形式多样,长短不拘。欢迎来稿,不胜感激。
来稿发送至cfwh2007@163.com。(投稿请标明:《辞赋通讯》栏目)
人民江山赋
闵凡路 马建勋
“江山就是人民”,长鸣于耳;“人民就是江山”,牢记于心。
家国沉浮谁主?民心载覆有因。当铭史鉴,勿忘前尘。唯得道而方兴,功成天下;若失民而必败,笑贻后人。是以复兴华夏,重整乾坤。共产党狂澜力挽,新中国大地回春。五星耀东方,人民旗帜;万众开新宇,中国精神!
忆往昔长夜难明,红船破晓。欲拯陆沉,奋行正道。南湖建党,高擎镰斧旗帜;烈火燎原,砸碎工农镣铐。南昌首义之建军,湘赣秋收之抗暴。虎踞井冈,剑出利鞘。奉行土地之均分,屡破敌军之围剿。长征北上,难穷生死之关;绝境逢生,又闻红军之号。既笃既坚,不屈不挠。播火种于征途,映红星于苍昊。
舍生为国,抗日争锋。统一民族之阵线,抵御日寇之残凶。依赖群伦,据太行而游击;深临敌后,战强敌而建功。试看军民之团结,聚凝鱼水之情衷。至若解放战争,得民心而无不胜;江山焕彩,创历史而卓其崇。小推车络绎千里,老百姓支前英雄。尽扫残霾,胜利焉离之广众;终迎朝旭,光明乃灿之长空。
尔其重书新序之章,奋发中华之志。人民万岁,尚思领袖之心声;家国千秋,永继誓言之宗旨。白手起家,丹忱树帜。新中国万象生机,全民族同心奋起。保家卫国,军威震撼环瀛;守土戍边,热血激昂勇气。工业新兴,科研激励。一星巡天,两弹惊世。井钻大庆,何言中国之贫油;桥越长江,自主南京之创制。国脱贫穷,民欣福祉。跻身世界之强林,逐梦炎黄之锐势。
及其改革以临,唱响春天之故事;民心所向,复兴盛世之辉煌。创新奇迹,开放国疆。潮涌南溟之浪,瑞启深圳之窗。腾飞经济,走向富强。开发区与自贸区,纵观鼎盛;珠三角连长三角,愈显荣昌。成功而树典范,社会而步康庄。金融企稳,世贸通商。振举国家之气度,回归港澳之昂扬。梦想冀成,创造峥嵘之时代;宏猷展望,改写历史之篇章。
使命所承,民心之盼。以爱民为核心,以强国为夙愿。攻坚解困,惠农遍及乡村;精准扶贫,善举不遗边远。十四亿人无忧温饱,尽享安康;七十五载皆振昌兴,功成璀璨。民心相与共同,伟略何其卓见。中南海智慧谋篇,众将士英勇善战。为苍生之幸福,倾力真诚;以目标之崇高,无私奉献。问举世几曾匹俦,看今朝众目可鉴。
于是历艰辛之奋斗,勒功业之自豪。民以国荣,俱感自尊之底气;国因民聚,尽展群力之天骄。高质量之发展,新时代之高标。原驰高铁,江跨长桥。蛟龙深洋而探,神舟玉宇而翱。北斗导航,天地相连一脉;东风卫戍,海疆可撼千潮。大飞机运营,新航母惊涛。5G站遍布乡野,大数据独领风骚。光伏板全球走俏,电动车海外热销。续写和谐之丝路,复兴文化之麾旄。命运共同,护和平而反霸道;大国担当,守正义而重邦交。绿水青山,倡清新之环境;民安国泰,裕生活之丰饶。斯民济济,其乐陶陶。幸福日增于指数,富康屡创于新高。
人民江山,共和华夏。壮美如诗,娇娆如画。国家乃庶众之国家,天下即人民之天下。梦圆中国,九州鼎盛之空前;绩卓史篇,万象欣荣之佳话。国祚无疆,理想无价。以民为主,万众一心之长城;以国为衷,鸿基永固之大厦。
是谓国与民之关系,舟与水之比喻。民生事大,贞志不渝。得民心之拥戴,固社稷而无虞。守业江山,勿废金瓯之基础;求真道义,何惧征途之崎岖。唯人民之至上,乃家国之必需。不忘初心,休戚与共;倾情民瘼,甘苦同趋。以新时代弄潮儿之意志,建中国式现代化之宏图。奋斗进取,不弃不离于民众;风发踔厉,无愧无负于先驱!
江山就是人民,丽日春风;人民就是江山,铜墙铁壁!
作者简介:
闵凡路,高级编辑,《新时代中国赋》编委会主任。曾任《半月谈》总编辑,新华社副总编辑兼《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
马建勋,《新时代中国赋》编辑部主任,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辞赋》原编辑部副主任。
山河永记
——写在毛泽东主席逝世49周年之际
郭晓勇
半个世纪的初秋
风携凉意掠过街巷
我初踏京华未满一月
您的离去
震彻心房
岳麓山的枫尚未染红
哀思已漫过记忆的墙
未名湖畔的晨光里
年轻的身影
载着怅惘
韶山冲升起的朝阳
照亮少年滚烫的理想
橘子洲头挥斥方遒
问大地
谁能改写沧桑
笔底风雷激荡
《沁园春》藏尽山河气象
墨染宣纸
每一笔
都是家国赤诚守望
秋收的火种
点亮暗夜农人的渴望
井冈翠竹挺拔
托起星星之火的倔强
二万五千里征途
草鞋踏碎冰雪迷茫
您以军事家的智慧
为民族
劈开前行方向
延安窑洞的灯火
映着领袖日夜奔忙
西柏坡的油灯下
擘画新中国
崭新模样
冷眼观遍风雨如晦
笑对环伺的豺狼
您用战略目光穿透迷雾
在惊涛骇浪中
铸就大国脊梁
抗美援朝,打出军威国威
“两弹一星”,立起华夏铿锵
谈笑间尼克松来访,大三角格局初成
世界风云,因您改写走向
中华儿女,昂首挺起胸膛
您把人民装在心中
换来红旗漫卷东方
这盛世如您所愿
高铁飞驰
楼宇昂扬
如今我鬓角染霜
仍常回望那年晨光
您的诗魂 墨韵 初心
在岁月中
愈发明亮
山河永记您的功绩
每寸土地诉说敬仰
您从未远去
永远活在
亿万人心上
作者简介:郭晓勇,高级记者,诗人。中国外文出版局原常务副局长。曾任《新华每日电讯》副总编辑,新华社黑龙江分社社长。
上海精神赋
侯瑞锋
上合组织,枝茂叶繁。乙巳之秋,天津宣言。灯火海河之畔,津门纳之百川。携手一带一路,谋求共同发展。建命运共同体,铸地区之安全。国际风云激荡,华夏河清海晏。二十四年征程,上海精神璀璨。有感于天津峰会,特作《上海精神赋》以共勉。
上合力量,盖世无双。拨云雾以见天,耀寰宇而泽邦。凝心聚力,鼓响帆扬。峰会渤海之滨,弄潮天津之港。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开放包容;谋求共同发展,创新图强。
上合担当,谁与争强?破时代之难题,伙伴骤增;化挑战之风险,前景宽广。除三股之势力,挥剑劈波斩浪。联多国之元首,育文明于土壤。立创新之潮头,握进步之方向。铺锦绣之前程,筑广厦以共享。结伴而不结盟,惠风和畅;对话而不对抗,天清气朗。
上合示范,美好乐园。肇自东海启航,再度渤海升帆。播民主之火种,耕和合于桑田。结永久之组织,乘发展之快船。轮值各国,定期会谈。摒差异之文化,掘相向之清泉。强国防以信任,唯友好以并肩。维其稳定,谋之宏篇。守《联合国宪章》,高擎发展合作之大纛;遵《上合组织宣言》,不搞封闭排外之小圈。阔步公平正义之大道,不打地缘博弈之小盘。天下幸甚也!社稷幸甚然!
上合行动,谁与争雄?思想之巅,谁与争峰?纳百川于海内,包万类于苍穹。平等对话,开放融通。立高远而前瞻,存正大而光明。丝绸连横,一带一路共建;商贸合纵,互联互通共赢。缩发展之差距,促进步之繁荣。凝团结之巨力,保家国之康宁。
上合智慧,全球治理。笃行大道,勇担大义。发时代之强音,沐发展之春雨。一带一路,众生共济。携手以达复兴,并肩而至富裕。美人之美,大世界岂不美哉?美美与共,地球村岂不靓丽!
作者简介:侯瑞峰,河南省安阳诗赋学会秘书长。
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诗词三首
林济仁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八秩回眸恨未消,卢沟弹孔刻殇寥。
白山黑水旌旗烈,铁血金陵鼓角嚣。
万众捐躯纾难勇,千城碎壁抗倭骄。
长风已扫烽烟净,犹警东瀛暗涌潮。
满江红·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怒水东嘶,斜阳里、旧痕如铁。
忆往昔、卢沟月冷,石头城血。
八十载光浮复灭,三千里路悲难绝。
听松涛、犹作鼓鼙声,云崩裂。
山河耻,今已雪。
烽火地,呈新界。
看神舟箭啸,海天鹰越。
碑下樱飞香絮雨,陵前柏映苍冥月。
迈前程,若使虎狼来,挥长钺!
满江红·重谒抗战烽烟迹
烽卷卢沟,残月下、弹痕如凿。
怒水啸、石头城血,白山云薄。
百仞松涛犹振甲,九霄烽火曾焚萼。
听江河、日夜咽悲声,潮难落。
旌旗裂,终复擢。
焦土处,新荻萌。
看苍鹰破雾,巨舰犁壑。
碑下樱飞春雪净,陵前柏映寒芒烁。
问东瀛、底事鲸波涌?须长钺!
作者简介:林济仁,广东吴川籍深圳人,企业家,辞赋家,诗联家,现任深圳市万利来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深圳诗词学会副会长。
父亲往事
——写在教师节
林双川
我的父亲是位教师
曾经的乡村民办教师、场办教师
自家老屋厅堂就是教室
我们四兄弟姐妹都是他的学生
两男两女
他文凭不高
只有初中学历
他的学生来自三乡五里
都是农家子弟
他一人承当复式教育
从一年级教到四年级
他是语文老师算术老师音乐老师体育老师……
他教孩子们打算盘背课文描红写字
他教孩子画画唱歌跳“钱鼓”跳格子
他会拉二胡吹口琴吹笛子
他带学生勤工俭学开荒种地
带学生上山割“草巴窝”采黄枝子
卖了钱给学生买铅笔买本子发奖励
他给孩子们讲神笔马良、牛郎织女
讲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
抗美援朝上甘岭战斗故事
他说他“当教师当了一辈子”
开头没有工资
后来每月有二十四块薪水
他是“半个农民半个老师”
节假日
他会骑车去集市卖些东西
有时是自家的芋头、红薯、南瓜、柚子
有时是自家龙眼、鸡蛋、鸭子
他爱他的学生
记得有个“臭头”的孩子
他专门给他买了顶遮阳的帽子
狂风暴雨
他会趟过溪水把孩子安全送到家里
他的学生都叫他“林先”、林老师
他的事迹上了《福建教育》杂志
大红奖状贴满一屋子
一九七八年
我考进厦大中文系
我哥考进厦大历史系
这给他很大安慰
那年他四十六岁
今年他九十四
耳不聋眼不花整天爱看报纸
他说他“还是最喜欢孩子”
他是我的父亲
也是我的老师
注释:
【1】场办教师:指福建泉州双阳华侨农场教师,有正式编制的教师。相对于民办教师,待遇好些。
【2】复式教育:简单讲,就是一人一校,一个教师承担两个年段教学任务。父亲教两个“复式班”,在同一时间分开上课,如布置一个班作语文作业,给另一个班上算术课。五年级学生就到双阳场部中心小学读了。这是乡村教育落后,教师紧缺的特殊方式,现在教育发达,“复式教育”已经消失。
【3】 “臭头”孩子:一种农村常见皮肤病,也叫“瘌痢头”。头上生浓疮,又疼又痒,非常难受,头发基本掉光。怕嗮。五十年代非常普遍,现在农村卫生条件改善,基本没有了。
【4】福建教育:福建省级教育刊物,五十年代曾经派记者来采访我父亲勤工俭学办教育事迹。记者还给我们拍下全家在门口的合影照片,弥足珍贵。
作者简介:林双川,诗人,高级编辑。曾任《半月谈》主编,新华网雄安官网编审。著有诗集多部。
本栏目主编:王德艳